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增加科普产品供给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20 06:08:01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将科普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作为科普研究工作者,在谋划未来的研究任务时,应该把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课题,认真研究,尽快破题。

从客观上看,根据国家科普能力评估研究的结果,我国科普能力建设目前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和弱项。一是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层次的科普创作人才短缺甚至断档,其直接结果是导致高质量的科普作品较少。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播技术进步很快,手段和方式日益创新,但相应的满足人们阅读需求的科普作品还不充足,现有作品良莠不齐,甚至鱼目混珠,直接影响科普的权威性和效果。二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直接导致科普资源更新换代和升级缓慢;同时,大量成果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新时代科普应该直接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在增进对科技的了解、提升科学素质、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市场方面发力。三是科普能力建设的机制弱化,尤其是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未能很好发挥作用,以致科普产业发育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导致科普产品质量不高。目前的科普产品投资主要依赖财政,社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为此,在研究层面笔者建议,设立国家科普能力研究专项,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促进科普、科技创新、教育的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国家科普能力的质量和水平。

在实践层面,建议从4个方面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第一,设立并推动科普人才工程,尽快补短板、强弱项,促进科普能力尽快提升,以高质量科普供给助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进一步加强科普产业研究,设立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基金,促进科普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科普实验室,开发融媒体环境下的科普产品,制定质量标准,创新技术,提升科普产品升级换代能力。

第三,制定促进科技创新主体科普服务和创新成果科普转化的评价激励政策,提升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能力和积极性,为科普能力建设和科普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尤其是结合高层次科普人才建设,做强做优做大科普智库,推进科普学科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的科普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四,以两个融合即“科普与文化融合,科普与社会治理融合”为抓手,促进科普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体现科普为民的本质属性和时代功能。大力研究科普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式、路径和策略,以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