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东亚地区首次发现翘鼻角犀

发布时间:2023-12-25 06:15:18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普时报讯(记者陈杰)12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邓涛研究团队基于新的化石材料发现了翘鼻角犀家族新成员——叶氏翘鼻角犀。这是东亚地区首次发现翘鼻角犀。研究团队据此对翘鼻角犀等远角犀类以及其他真犀类群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并对翘鼻角犀的古生态进行了探讨。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

犀牛有5000多万年的进化历史,是奇蹄目中最大的类群。翘鼻角犀体型与苏门答腊犀相似,站立时肩高约1.3米,体长约2.9米,但四肢短小,腹部更接近地面。翘鼻角犀生存于中新世早期到中期,过去只在西欧与南亚地区发现过。目前已知最早的翘鼻角犀出现于南亚地区的巴基斯坦,时代为中新世早期距今21502000万年之间,欧洲地区到距今2000万年之后才开始出现小型的远角犀类。

邓涛表示,翘鼻角犀属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鼻骨前端非常显著地上翘,且发育位于鼻端的小型独角,其角座呈圆隆球状,形成了独特的鼻吻部结构。“由于化石记录的稀缺性,翘鼻角犀属在亚洲的演化与迁徙情况此前并不清楚。”

此次在宁夏同心地区的中新世中期地层发现的新材料是一件保存状况很好的成年头骨,仅缺失前颌骨部分,是翘鼻角犀属化石在东亚地区的首次发现,不仅丰富了欧亚大陆远角犀类的生物多样性,扩展了翘鼻角犀古地理分布范围,并且为翘鼻角犀向东亚地区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碳、氧和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翘鼻角犀偏向森林型,并且食物来源整体上较为多样化;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翘鼻角犀的成员组成一个稳定的单系分支,叶氏翘鼻角犀是翘鼻犀属内较为进步的物种,主要以食叶为生。”邓涛表示,同心地区整体植被以草本的蒿草为主,中新世中期开始出现针叶林和阔叶林成分。这些植物成分的出现为叶氏翘鼻角犀提供了多样化的食物来源。

研究团队还发现,翘鼻角犀的腕骨发育有额外的关节面,使其腕关节中部扭转程度较低,因此翘鼻角犀在潮湿环境的泥泞面上行走时,这种稳定的腕关节更能防止其摔倒受伤,也证实了其半水生的生存环境。

邓涛认为,作为一种远角犀类,翘鼻角犀有着相似于河马的半水生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生态指示意义。“这一新的发现证明,翘鼻角犀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很广,从欧洲一直延伸到亚洲的巴基斯坦南部和中国。当时在欧亚大陆范围内,翘鼻角犀的迁徙没有受到生态和地理障碍的阻挡,适宜气候也为喜欢温暖环境的翘鼻角犀向东亚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