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让我们共同呵护“地球之肾”

发布时间:2024-02-04 06:18:23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正在观赏丹顶鹤。原勇 摄

福建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卢昌义 摄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 余国勇 摄

辽宁大连斑海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林草局供图)

山东青岛白沙河夏庄段湿地,一名小志愿者在为候鸟投喂玉米粒。王海滨 摄

山西运城盐湖湿地里,成群灰鹤和白鹭在此嬉戏栖息。 赵玉祥 摄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陈国远 摄


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第2个联合国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

湿地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除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外,还具有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固碳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生态、粮食、水资源、生物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

中国湿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丰富,从寒温带到热带,从平原到高原,均有湿地分布,几乎涵盖了《湿地公约》所有湿地类型。例如:“海岸卫士”红树林,物产丰富的沿海滩涂,如梦如幻的森林沼泽,壮阔辽远的江河湖泊……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强化湿地保护,建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2200多个,全国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达5635万公顷。其中,国际重要湿地82处、国家重要湿地58处、国家湿地公园903处、国际湿地城市13个,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湿地生态旅游、湿地自然教育等蓬勃兴起,良好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