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基础科学到底有什么用?格致论道讲坛“基础科学专场”演讲开讲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中国科普网讯(记者陈杰)2月26日,格致论道讲坛举办“基础科学”系列专场的首场“创新之刃”活动,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大咖汇聚同一舞台,分享了他们在粒子物理、疼痛认知、细菌智商、中国天眼等研究中的科研故事与经历。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

千百年来,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思考与探索一直推动着文明和科学的发展。在庞大的现代科学体系中,粒子物理已经成为一门蓬勃发展、成绩辉煌的前沿学科,引领物质结构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贻芳院士分享了我国粒子物理研究的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他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大家领略高能物理的世界,探索粒子与宇宙的奥秘。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胡理

提到疼痛,大家并不陌生。但疼痛是怎么来的?当疼痛来临,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缓解?研究疼痛,又会对科学发展产生哪些重要意义?面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胡理老师给出了答案。他从专业角度出发,为观众们揭示了疼痛背后不为人熟知的“小秘密”,提出缓解疼痛的方法,介绍疼痛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钱韦

作为生物,细菌也需要应付艰难多变的生存环境,它们不仅有“智商”,科学家甚至还可以根据指标将它们的聪明程度一排高下。跟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所长、研究员钱韦老师的步伐,观众们走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微观世界,了解细菌们如何依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检测环境和周边形势的变化,从而趋利避害;知晓科学家如何测试细菌的IQ,怎样推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张代表性“名片”。自2016年建成启用以来,“中国天眼”一直不断地为我们探索宇宙带来“好消息”:发现约500颗脉冲星,获得迄今最大的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研究员分享了“中国天眼”最新的进展和未来在宇宙探索方面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

青藏高原是亚洲主要江河的发源地,汇聚了众多名山大川,享有“世界水塔”的美誉。美丽的背后是敏感的气候变化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为数十亿人口提供水资源的同时,高原河流也在源源不断地带走泥沙,造成水土流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地调研成果,对高原河流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河流输沙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介绍,揭示了青藏高原河流泥沙的现状及背后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蒋如斌

人们对雷电的想象和探索由来已久,但是自然闪电难以观测,怎么来研究雷电呢?科学家们通过人工引雷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蒋如斌老师有着丰富的引雷经验,他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向观众介绍人工引雷背后的故事,生动活泼地阐释了雷电研究与我们的密切联系。

演讲结束后,王贻芳院士、钱韦研究员、李菂研究员和胡理研究员参与圆桌环节,深度剖析和探讨“什么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有什么用”“为何要开展基础研究”等问题。

“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