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提升农民群众科技致富能力 把论文写在祖国乡村大地上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在日前公布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和集体名单中,有钻研技术,将先进农业技术推向田间地头的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有扎根农村,手把手将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的“科普员”;也有建章立制,源源不断将科技能人、科技特派员培养输送往乡村的单位组织……“十三五”期间,众多懂农业、爱农村、心系农民的科技工作者们,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乡村的大地上,推动广大农民科学素养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钻研技术 当好脱贫致富“带头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加强农牧业科学技术普及,才能提高农牧生产效益,让广大农牧民走上摆脱致富的康庄大道。

1987年8月至今,李雪源一直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事棉花育种、栽培、良种繁育及推广工作,为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辛勤耕耘、成果颇丰。三十余年来,李雪源先后选育各类棉花新品种13个,包括新疆第一个适纺高支纱的专用中长绒棉品种新陆中9号,填补了新疆没有中长绒棉品种空白;新疆第一个转基因多抗棉花品种新陆棉1号和新桑塔6号,填补了新疆棉花转基因和多抗育种空白;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新陆中42号等,在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李雪源还主持编制了新疆长绒棉和细绒棉标准技术体系,新制定了14个新疆棉花地方标准,对规范新疆棉花生产,提高产量品质效益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首次提出新疆棉花品质区划方案,对新疆棉花生产、品种、品质科学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干部,科技脱贫攻坚一直是巴彦淖尔市科协康振祥牵挂的一项心头事。巴彦淖尔市作为农业大市,享有“塞上粮仓”的美誉,农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20年,面对全市脱贫攻坚重任,康振祥积极协调扶贫办,共同制定了《全市科技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组建了35人的农牧业专家团,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突出志智双扶,实施精准科技指导和技术培训共700余场,实现技术指导常态化,贫困户科技服务全覆盖。

推动科技人才“上山下乡”,让科技特派员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是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基层科技与扶贫处值得骄傲的工作成绩。“十三五”期间,科技特派员制度成效显著,不仅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对全国近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还涌现出李保国、赵亚夫、朱有勇、王友国等一批先进典型。此外,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基层科技与扶贫处还在脱贫地区、革命老区电视台推广“星火科技30分”电视节目,筹资1.17亿元在脱贫地区建立了27个科普实验室,培训农民达1100余万人次,大幅提升了农民科学素养和劳动技能。

助力实现脱贫致富,各级农技联合会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截至2020年底,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在全省共建立农技协组织6812个,市县及各专业联合会共计313个,基层农技协组织专家团队130个,专家团总人数442人,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活动390次,受益人数达408800人。此外,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还结合省特色优质农产品,如“兰州百合”“定西中药材”“静宁苹果”等近百种特色优质农产品,成功注册“甘农百萃”商标;以“甘农百萃”为品牌,研发生产的“科普小厨”五谷王七日粥等系列产品已上市,成功入驻“832”消费扶贫平台。

  

传授技能 当好田间地头“培训师”


农民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为了确保农业技术能够真正在农村土地上生根发芽,众多科技工作者不辞辛劳深入一线,手把手将技术传授给农民群众。

重庆市巴南区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秘书长唐元华自工作以来,常年深入田间地头,累计开展“科技下乡”“开春第一课”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2100余场次,培训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企业负责人和种植大户10万余人次。近年来,唐元华“点对点”指导建成巴南区二圣万亩优质早熟梨基地、鱼洞优质乌皮樱桃基地、巴南香桃基地、羊鹿山万亩优质水果基地,“手把手”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每年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海南省琼中县蜂业协会初级养蜂工王全近三年来,下乡讲授养蜂课20多期,培训1500多人次。为了提高农户学习效果,王全自投3万多元饲养蜜100多箱,在湾岭镇坡寨村委会加外村建立养蜂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养蜂农户现场跟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带动周边农户20多户饲养蜜蜂,增收入效果显著。例如,村民冯章代在2021年养蜂50多箱,收入3万多元。为进一步充实培训队伍,王全还牵头建立由县科协、县蜂业协会、养蜂合作社和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养蜂科技服务队伍,抓好养蜂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36人通过并获得国家承认的蜜蜂饲养工(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科技小院是驻扎在农业生产一线,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自2009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团队在全国共建成426家科技小院,覆盖了60个作物体系,创新了100多项技术,服务了800多个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通过“全国涉农高校科技小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培训班和盖茨基金会推广到全国及老挝和非洲10国,累计培养研究生636名,惠及10000多个农民和合作社带头人。

  

传播科学 当好农民群众“科普员”


为了让农民懂科学、爱科学、全面提升科学素养,众多科技工作者精心策划,以深入浅出、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科普知识。

自2010年以来,张金梅在国家作物种质库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研究的同时,积极投身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十余年来,张金梅设计制作科普课件、撰写科普文案等30多件,将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种质安全保存理论与技术、种质资源精神与文化寓于其中。在农民丰收节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开放日等活动中,组织策划种质资源科普内容,开展线上直播,介绍种质资源工作,合计在线观看人数达277.6万人次。通过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培训会,培训全国从事种质资源保存、管理和技术人员500多人。

向农民传播科普知识,深入农村进行电影放映是个有效手段。近年来,新疆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服务中心以电影放映为“媒”,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科技新活力。在脱贫攻坚冬季攻势培训班上,放映队为和田地区策勒县恰哈乡的农民带来《农村旱厕改造》,村民买买提明·麦提吐尔孙说:“农村旱厕改造工作是党对我们最暖心的关怀,我们要改变生活陋习,努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生态、环保、富裕的美丽新农村。”喀什地区伽师县兰杆村的贫困户吐尔孙娜依·吐尔地看了《网上电商销售带动农民致富》深受启发,在村里开了第一家网店,通过直播带货,把家里的红枣、核桃、有机牛羊肉卖到了内地。放映员们反映,这几年科教片内容丰富,贴近农民生活,受到了基层农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以活动为载体,扩大社会公众科普参与面。近年来,组织主办“全国科普日广西活动”“八桂科普大行动”等重大活动,组织开展“农村科普联合行动”“科普阵地联合行动”等科普联合行动,每年参与人数超过300万。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