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专家齐聚共同把脉草种业发展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面积稳居世界第一,其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水库”“粮库”“碳库”和“钱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乡村振兴等方面,也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2022中科羊草现场观摩研讨会北京主会场。来源:中国林学会

  6月20日,2022中科羊草现场观摩研讨会在北京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举行。会上,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长唐芳林指出,近年来,国家每年实施4600万亩左右的种草改良生态修复,有效地遏制了草原生态的退化趋势。然而目前,我国草原事业发展依然面临着退化形势严峻、草种业发展滞后、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

  唐芳林提出,要培育完整的草原生态产业链,加强与重点龙头企业的合作交流,继续开展科研攻坚,在草种选育、扩繁生产、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全国畜牧总站站长王宗礼表示,草种在改良天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地和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要挖掘利用国内优良饲草种质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区域适应性强、产量高、饲用价值优、抗逆性好、抗病性强、耐盐碱的饲草新品种。“中科”羊草育种取得的成功,对于我国饲草种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和借鉴作用。


位于开鲁县小街基镇的中科羊草现场观摩基地。来源:中国林学会

  国家林草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司二级巡视员欧国平称,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种苗是基础是根本。国家林草局高度重视草种业的发展,近年来,制定印发了《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总体方案》《“十四五”林草种苗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系列方案规划,希望广大草业科技工作者,积极加入到草种科研创新、品种创制、生产繁育工作中,从源头上研发出更有效的技术、创造更好的繁育材料,选育更多具有知识产权的新草品种。

  草种是我国草业的“芯片”,生态草在遏制草地“三化”、开展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称,生态草种的研发和推广是我国草业中突出的短板,中国林学会将一如既往支持中科羊草等乡土草种的生态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推广,进一步助力草种业创新、草原生态修复、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丽娟指出,草原保护与修复重在保护,要在修复,核心在草种。希望进一步凝聚科技创新力量,加快推动我国草种业走出困境、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

  草种业发展一直是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短板,特别是羊草等优质生态用草种短缺这一瓶颈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品种少、产量低、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低等方面。

  开鲁县小街基镇是中科羊草种植基地,截至目前,种植面积已经达5万亩,且仍在稳定增加。开鲁县副县长颜伟东表示,经过4年的努力,中科羊草在退化草地修复、毒害草治理、盐碱地治理、高产种子田示范区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本次会议由中国林学会、国家林草局草原研究中心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人民政府承办,其目的是为谋划中科羊草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草种繁殖、生态修复、国土绿化,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提供新思路,加速“中科羊草”自主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草原生态修复和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该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形式相结合,共同研讨草种业与生态修复,来自全国林草相关单位、组织,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100余位代表参加线下会议,6000余人线上参加。会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镇长苑庆飞在羊草基地,向大家介绍了羊草种子示范区、盐碱地治理项目区、羊草替代种植控制长刺蒺藜草示范区建设等内容。中科羊草研发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公社、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种苗总站副站长赵景峰研究员分别做了《羊草产业化现状与展望》《内蒙古草种发展与典型模式》的特邀报告。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