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互联网时代科普作品如何“出圈”?各界专家分享传播“密码”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普时报讯(记者 毛梦囡)科技传播在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连接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协同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凝聚共识的主阵地、汇聚正能量的新场域、打赢舆论斗争的新战场。6月27日上午,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各界专家学者共议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的新主张与新思路。


图源:中国科协

近年来,新冠疫情持续受到公众关注,而猴痘、鼠疫等话题也彰显了人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需求。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在《公共卫生事件与互联网传播》视频报告中表示,科技传播工作者在相关健康传播过程中,应秉持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尊重科学的态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努力做到“更科技、更开放、更实效”。在传播链条的打造上“更科技”,推动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在开放性平台与高质量内容的打造上“更开放”;在科普信息发布和传播过程中“更实效”,注重社会服务,助力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在公共卫生事件防范与应对健康信息传播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投入,才能不断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科学素养,促进公众更加科学、理性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在高端对话环节中,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高级记者蒋建科提到,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要做到变量至上。他认为,科技记者既要打“游击战”“阵地战”,还要打“大兵团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做大体量深度报道,这样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发出更强音。例如在对前沿科学成果的报道中,科技传播工作者要学习科学家们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可以在科研成果尚未形成时就予以关注,通过跟进采访形成“体验式”报道,从而更好地展现科学家的科研过程与科研精神,也更容易被公众认可。


图源:中国科协

只要搭上互联网时代的快车,科技传播大有可为,那么传统媒体又该如何获得这张“车票”?光明日报社原科技部常务副主任、高级记者金振蓉认为,传统主流媒体拥有得天独厚的权威信息源,以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制作规程,在信息爆炸、众声喧哗之中,往往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这正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独特优势和生存之道。同时,传统媒体中的人才结构队伍、技术力量也需要不断进步提高,要懂得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为内容赋能。

制片人戴飞分享了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栏目的传播经验:“传统广电媒体要结合平台优势制作出大体量、成系列的长视频,而不是去和短视频平台拼碎片化的热度。”该栏目面向6-14岁的青少年,通过实验直观地讲解科学知识、诠释科学原理,并采取“用牛刀杀鸡”的策略,邀请院士大咖解决生活小问题,力图向青少年传播亲近自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互联网的传播模型是波纹型的,就像扔一块小石子到水里,波纹一圈一圈地扩展,我们现在经常讲的‘出圈’就是这个意思。”杭州阿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马舒建提出,科普媒体打造爆品的关键,首先在于要抓住重大时间窗口,回应社会需求,如新冠疫情初期就可以用动画等亲和力较强的艺术方式去做相关知识科普,以缓解社会大众的恐慌。其次,科普作品除了需要好的创意,更需要情感的共振,例如在神舟十三号回归的宏大叙事中,航天员王亚平给女儿摘星星的小故事显得细腻动人,很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和共鸣。

参会专家还提到,科技报道要守正创新,科技记者应树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回应问题、解决问题。

论坛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与湖南省科协承办,由湖南科技报刊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协办,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科学家、媒体专家和科技传播专家,中国科协、湖南省科协相关领导,中央、地方媒体工作者,全国科技报相关人员等100余人到会,线上直播共65.5万人次浏览。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